Friday 26 June 2009

Britain the Wonderland INFO - Cambrige, York, Lake District

Cambridge

Background

劍橋

Cambridge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詩人以滿懷悵惘和離愁的筆觸,描繪出一幅閒適優雅的英倫學院美景。從此,這個令他魂牽夢系的地方也便成了萬千國人心中充滿異國情調的世外桃源。
   劍橋的原意是指“劍河上的橋”。劍河(River Cam)是當地一條環城河流,這條曲折蜿蜒的小河,兩岸楊柳垂絲、芳草萋萋,河上架設著許多設計精巧、造型美觀的橋梁,其中以數學橋、格蕾橋和嘆息橋最為 著名。徜徉在劍河岸邊,歷史悠久的百年學府和經典建築俯仰皆是,高大精美的校舍、莊嚴肅穆的教堂和爬滿青藤的紅磚住宅矗立在滿城的綠樹紅花間,翠色蔥蘢, 古意盎然。
  劍橋以其卓越的自然科學成就聞名于世,與近鄰牛津一樣,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學城之一。但與被稱作“大學中有城市”的牛津不同,劍橋是“城市中有大學”,這里雖然充溢著濃厚的學術氣息,但依然是一座商業繁華、生活節奏明快和現代化的城市。
  在公元13世紀以前,劍橋還只是沼澤區旁的一個小集市。1209年,牛津師生與市民間發生了大規模的衝突,一些學者逃往劍橋避難,逐漸建立了一些學術組織,並最終于公元1284年成立了劍橋歷史上的第一所學院──彼得屋學院(Peterhouse)。
   時至今日,劍橋已經擁有31個各類學院、科系,學校近800年的歷史哺育了牛頓、達爾文等一批引領時代的科學巨匠,哲學家培根、經濟學家凱恩斯等貢獻突 出的文史學者,彌爾頓、拜倫等開創紀元的文學大師,七位英國首相以及7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奠定了世界近現代學術文明中心的偉大地位。

劍橋大學

Cambridge University


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簡稱Cantab),位於英格蘭的劍橋鎮,是英國也是全世界最頂尖的大學之一。目前劍橋共擁有35個學院,30個科學實驗室,61間圖書館及10間博物館。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和劍橋大學為英國兩所最優秀的大學,經常被合稱為「牛劍(Oxbridge)」,英國許多著名的科學家、作家、政治家都來自於這所大學。劍橋大學也曾經是誕生最多諾貝爾獎得主的高等學府,有八十多名諾貝爾獎得者曾經在此執教或學習。劍橋大學還是英國的名校聯盟「羅素集團」(Russell Group of Universities)和歐洲的大學聯盟科英布拉集團(Coimbra Group)的成員。在20062007年的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裡,劍橋大學名列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的哈佛大學。


據傳說,劍橋大學成立於1209年,最早是由一批為躲避毆鬥而從牛津大學逃離出來的學者建立的。教宗格列高利九世在1233年給與劍橋「校長及大學學者」以保護的確認,進一步確認了劍橋作為大學的地位。劍橋大學的第一所學院彼得學院于1284年建立,其他的學院在14世紀和15世紀陸續建立,但是還有一些已經合併或不存在了。1536年,實行宗教改革的亨利八世下令學校解僱其研究天主教教規的教授們並停止教授「經院哲學」(scholastic philosophy)。從此劍橋大學的教學和研究重點從宗教和神學轉為希臘和拉丁經典、聖經和數學。今天的劍橋基本上涵蓋了所有的科學、人文學科。


大學的31所學院都是獨立的教學機構,享有很大的自治權。例如,各學院可自行決定錄取學生(雖然這項政策在2003年曾被重新檢討過),並對學生和教職人員的福利及教學安排自主安排。他們可以任命自己的研究員或教授。很多學院都比較或非常有錢,但是劍橋大學本身卻資金短缺。


今天的劍橋在許多學科領域都有很好的成績,不過直到19世紀早期,數學一直是劍橋的最強項,而且當時數學是所有學生的必修課。數學畢業考試是所有考試中最難的,但因此也產生了英國科學史上幾個最響亮的名字,包括爾文、斯托克斯和馬克士威。不過也有很多來自劍橋的著名學者反對這項制度,認為學生學習數學只為了學分,而不是因為喜歡數學本身。


劍橋大學的學生參與多種業餘活動,其中划船(rowing)是最流行的體育運動,劍橋大學各學院間經常比賽,而且劍橋大學每年4月份都會與牛津大學舉行划船比賽。各學院間還舉行其他各種體育比賽,包括橄欖球、板球、西洋棋等。最能體現劍橋大學學生休閒娛樂傳統的是各個學院所謂的"formal hall",大體上的意思就是「正式的晚餐」。參加formal hall意味著你有機會體會到劍橋幾百年的獨特傳統:在一些歷史悠久,重視傳統的學院,學生和老師身穿黑色莊重的長袍"gown"在長形桌前一起用餐,桌 上一般擺好鮮花,燭台和全套的銀色餐具,穿戴整齊的侍者會按照傳統西方飲食傳統上菜,席間一般會和身邊的人進行隨意交談。大家歡聲笑語,氣氛非常輕鬆愉 快,學生和老師互相交流學術興趣和生活趣聞軼事。


River Cam(劍河)是穿城而過,連接起大部分歷史悠久的古老學院,從南到北,依此是Queens', King's, Clare, Trinity Hall, Trinity, St John's, Magdalene,遠處則是著名的劍橋大學圖書館"Cambridge University Library"。在劍河上泛舟輕盪(Punting)是感受劍橋的傳統活動。劍橋大學各個學院和系散布在劍橋這個英國小城的各個角落,每天清晨,總能見 到學生騎車匆匆趕路,卻也能見到本地居民閒適輕鬆的生活。劍橋大學是如此不同尋常,很難將她和一所城市區分。大學融入了城市的各個角落,整個城市也可以被 視為劍橋大學。


波光艷影中的劍橋

未來英國時,我印象中的劍橋(Cambridge),應當與杜倫十分相似 - 兩者都是大學城,融繁華的城市與幽靜的校園于一體,到處是古老的建筑、整潔的街道、匆匆來去的學生。我相信,劍橋是一個充滿文化氣息的小城,景色秀麗,如詩如畫。劍橋700多年的曆史中是數不清的雋永的美譽,是數不清的先賢的名字,迄今已有13位英國首相、9位坎特伯雷大主教、78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在此求學。


不過,作為凡夫俗子的我,少年時從未敢做過異國深造的夢,所以對劍橋的最初的了解是來自新月派的代表詩人徐志摩于1928年重訪英倫后所寫的《再別康橋》。當然,也許我不是很懂詩的,對徐先生的其它詩作沒有太多的好感,特別那首《沙揚娜拉 - 贈日本女郎》,什麼“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 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什麼“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堆砌的韻腳、乏味的詞澡,在我眼里實在是俗不可耐、無病呻吟。不過,意境優美、情感丰沛、清新自然的《再別康橋》卻永遠印在心中,讓人不能不承認它是現代詩中罕有的精品。我常想,一個詩人只要能有一首傳世,也許就足以令人仰慕了,如劉半農 《情歌》中充滿激情的“叫我如何不想她”、李叔同《送別》中哀怨纏綿的“長亭外/古道邊”、卞之琳《斷章》中寓意深遠的“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橋上看你”、戴望舒《雨巷》中孤單寂寞的“撐着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再如舒婷的《致橡樹》、顧城的《遠和近》、余光中的《鄉愁》等。詩人英年早逝的例子頗多,193111月,年僅34歲的徐志摩因飛機失事而匆匆離開人世,但他的《再別康橋》依然在感動着一代又一代人,乎每一個來游曆的中國人都會將劍橋與他的名字聯系在一起。


從杜倫坐車到劍橋大約四個小時的車程,一路上不時有同伴深情地吟誦起那充滿了眷戀與感激的詩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從王后大道(Queen’s Road)下車,我們踏上銀街(Silver Street),從美麗的康河(River Cam)上穿過,看到一座木塊拼接的小橋,它一邊連接着遍地綠蔭,一邊連接着十五世紀時由兩位王后先后修建的王后學院(Queens’ College)。這是不是徐先生筆下的康橋?有人急切地問。導游介紹說,這城里最著名的“數學橋”。數學橋又稱牛頓橋,是一座木結搆橋,相傳是牛頓運用何學原理設計建造的,整座橋上 沒有使用一根釘子。后來,一些好奇的學生想把它拆下來研究,但無論用什麼方法,就是恢復不了原樣。最后,不得不用釘子固定才重新將木橋架起來。其實上面這 個故事是虛搆的。事實上,數學橋是1749年由威廉·埃斯里奇(William Etheridge)根據何原理設計,詹姆斯·埃塞克斯(James Essex)建造的,已經毀壞。如今的這座橋是1905年用螺栓連接、固定的復制品。


走過色彩典雅的王后學院,我們融入南來北往的人流中。劍橋大學不允許學生開車上學,所以城里的汽車比其它城市少得多。男女老少騎着自行車穿梭在時闊時窄、 時曲時直的街道上,也算是一道別致的風景。城里的建筑風格各異,但看不到高樓大廈。粗石鋪成的路面,花崗岩砌成的外牆,在簡約中透出古與大方。國王學院 (King’s College)位于王后學院的左側,至今已有五百年的曆史,西方哥式建筑,保存完好的石質結搆,莊嚴肅穆,大片的草地和蒼勁的巨樹掩映,顯得寧靜而和諧。


我們最參觀的學院是最富盛名的三一學院 (Trinity College), 高聳的大門上方是亨利八世的雕像。導游十分自豪地向我們介紹這兒培養的杰出人士,如牛頓、培根、羅素、拜倫等。幽默的導游還“考”了我們一下:知道布萊爾是哪個大學畢業的嗎?我們都笑着猜是劍橋大學。她卻說,不是,他是牛津大學。然后又開玩笑地加了一句,那個學校的學生老打架,不是好地方。

她的下一個問題 是:知道牛頓在哪兒悟出了萬有引力嗎?我們都回答說,在蘋果樹下。她說,對了,樹就在那兒!她指了指三一學院大門口的一棵蘋果樹。那棵樹長在門前左首的草 地上,樹葉剛剛吐芽,隱隱地泛着綠色,與周圍的樹比起來顯得過于瘦小。看到大家狐疑的目光,導游鄭重地介紹說,就是這顆小蘋果樹的老祖宗,在某一個夏天把 果實掉到了牛頓的腦袋上。原來,這是從牛頓的家鄉移植而來的那棵老蘋果樹的后代!


轉過三一學院的校園,我們來到康河邊漫步。陽光燦爛,鮮花爛漫,垂柳沿岸一派田園情調。立于國王學院橋上,看到有成群水鳥在岸邊嬉戲,游人撐着的平底小船穿行,平鏡似的水面泛起了層層漣漪。記得徐先生在《我所知道的劍橋》一文中是這樣描述的:


你站在橋上去看人家撐,那多不費勁,多美!尤其在禮拜天有個專家的女郎,穿一身縞素衣服,裙裾在風前悠悠的飄着,戴一頂寬邊的薄紗帽,帽影在水草間顫動,你看她們出橋洞時的恣態,捻起一根竟像沒有分量的長竿,只輕輕的,不經心的往波心一點,身子微微的一蹲,這船身便波的轉出了橋影,翠條魚似的向前滑了去。她們那敏捷,那閑暇,那輕盈,真是值得歌詠的。


在初夏陽光漸暖時你去買一支小船,划去橋邊蔭下躺着念你的書或是做你的夢,槐花香在水面上飄浮,魚群的唼喋聲在你的耳邊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黃昏,近着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靜處遠去。愛熱鬧的少年們攜着他們的女友,在船沿上支着雙雙的東洋彩紙燈,帶着話匣子,船心里用軟墊鋪着,也開向無人跡處去享他們的野福 - 誰不愛聽那水底翻的音樂在靜定的河上描寫夢意與春光!


康河向遠處延伸,彎彎曲曲地消失在婆娑的樹影之間。沿着河邊向前,我終于看到了克萊爾橋,也是徐志摩筆下“怯伶伶”的三環洞的小橋了。據稱這座建于1640年 的最古老的橋是“劍橋精神”的象征。放眼望去,它的一側是象征智慧源泉的威嚴堂皇的教堂,而另一側則是充滿自由閑適的青草和樹木。這魔般的神奇顯然攝住了徐志摩的心,流連于它秀美的石欄邊,細數水中的波紋,凝望西天的行云,如醉如痴。在克萊爾橋北側是美麗的嘆息橋,它類似一座廊橋,呈淺黃色。據說是平時不努力學習的學生在考試不通過時,往往來到這里長嘆并流下后悔的淚水。


康河上有橋十四座之多,到底哪一座是“康橋”?我想,“劍橋”與“康橋”本是一詞兩譯,也許徐先生筆下的“康橋”便是指這座城市,而未必是某一座具體的橋。如果真的要考證出一座,自然應當是富有詩情畫意的克萊爾橋。只是英國人大都不知道這首詩,也不知道是徐先生在中國人的心中為劍橋這幅水彩畫着下了底色,否則真該為這位在劍橋大學當過一年旁聽生的少年立個雕像才是。


臨行時,告別這靈動的康河,告別這波光艷影中的大學城,美妙的詩句又涌上心頭......




200594日于英國杜倫大學哈特菲爾學院公寓)








徐志摩 - 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地在水底招搖;

在康橋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地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地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Goodbye Again, Cambridge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Quietly I wave good-bye

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The golden willows by the riverside

Are young brides in the setting sun;

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shimmering waves

Always linger in the depth of my heart.


The floatingheart growing in the sludge

Sways leisurely under the water;

In the gentle waves of Cambridge

I would be a water plant!


That pool under the shade of elm trees

Holds not water but the rainbow from the sky;

Shattered to pieces among the duckweeds

Is the sediment of a rainbow-like dream?


To seek a dream? Just to pole a boat upstream

To where the green grass is more verdant;

Or to have the boat fully loaded with starlight

And sing aloud in the splendour of starlight.


But I cannot sing aloud

Quietness is my farewell music;

Even summer insects heep silence for me

Silent is Cambridge tonight!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Gently I flick my sleeves

Not even a wisp of cloud will I bring away







國王學院

King's College

1441年由英王亨利六世所創,是美侖美奐的哥德式建築。其中最引 人注目的即國王禮拜堂King's College Chapel),是劍橋古建築的典型代表,由亨利六世親自設計1456年動工,耗時近100年才于1547年建成完工。國王學院禮拜堂的扇形拱頂天花板以22座扶壁支撐,1515年由名匠瓦斯泰爾建造。西門上的皇冠與都鐸薔薇的紋章細節,反映出亨利八世的英國霸權夢想。牆壁上的16世紀彩 色玻璃窗都是以聖經故事為主要情景。禮拜堂中的屏隔是都鐸式木工的絕佳典範,分隔前廳和詩席班,屏隔上方巨大的17世紀管風琴箱飾有兩尊手持喇叭的天使。 祭壇後還有一幅裝飾畫,為1634年魯本斯為比利時白衣修女修道院所繪的“賢士來朝”(The Adoration of the Magi)。


國王學院唱詩班Choral Evensong)在亨利六世建造禮拜堂同時設立,現在每年聖誕節舉行的彌撒音樂會都會BBC向全英國轉播,是世界知名的聖誕音樂會之一。國王學院是劍橋大學內最有名的學院之一,成立于1441年,由當時的英國國王亨利六世設立創建,因而得名“國王”學院。為了顯示國王的雄厚財力,學院建立之 初就追求宏偉壯觀的建築,而其建築群中最著名的當屬學院的禮拜堂,它聳入雲霄的尖塔和恢弘的哥特建築風格已經成為整個劍橋鎮的標志和榮耀。

學院中庭的綠地上矗立著創造于1879年的亨利六世青銅雕像,學院內富麗堂皇的一角被稱為“凱恩斯角”。這位著名的經濟學家是國王學院的校友。國王學院還湧現出包括政論家奈翁納德‧伍爾夫、哲學家和評論家路威士‧狄更生、畫家鄧肯‧格蘭特以及作家E. M. 福斯特等大師級人物。


位址 King's Parade, Cambridge, CB2 1ST
開放時間 0930 ~ 1630

費用 £3.5

聖三一學院

Trinity College


學院有寬敞的中庭(the Great Court)、精美的校舍及古老的建築,1567年建的禮拜堂(the Chapel)有真人比例的校友雕像,如牛頓像、培根像等。中庭的特色在一座伊麗莎白時代修建的噴泉,這里曾是學院主要的供水處,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拜倫在聖三一學院就讀期間很喜歡搞惡作劇,經常不顧禁令,偷偷地跑到噴泉池里游泳,學院規定不准養狗,他就特意買了一只熊,放到塔樓左邊的屋頂閣樓里喂養。


聖三一學院由國王亨利八世創立于1546年,無論是學術成就還是經濟實力、學院規模,在劍橋大學現在的31個學院中都是名列前茅的。最令世人仰慕的就是, 這里還是偉大的科學家牛頓,著名哲學家培根以及包括查爾斯王子在內的多位王室貴族及六位英國首相的母校。學院大門入口處有亨利八世雕像, 令人捧腹的是:威嚴的國王左手托著一個象征王位、頂上帶有十字架的金色圓球,右手卻舉著一根椅子腿。據說,本來亨利八世右手中握的是一根象征王權的金色節杖。雕像竣工不久,不知是哪個玩惡作劇的學生,悄悄地爬上去,把節杖抽出來,用現在的這根椅子腿取而代之。更奇怪的是,幾百年來,竟然沒有任何人去管它。 劍橋人不僅聽其自然,而且還津津樂道地不斷向新生和游人介紹這個“精彩”的故事。
位址 Trinity Street, Cambridge, CB2 1TQ
開放時間 Closed

費用 Closed

王后學院

Queen's College


王后學院坐落在國王學院南側,學院由1448年亨利四世的王后瑪格麗特和1465年愛德華四世的王后伍德維爾共同捐資建立,所以學院名稱中的“Queens'”指代的就是這兩位王后。

王后學院橫跨劍河而立,由舉世聞名的“數學橋”相連接,劍河西畔的皇後花園花紅柳綠,青翠滿園,是劍橋最優美的風景之一。王后學院內的其他主要景觀還有: 以16世紀中期木造校園回廊為代表的都鐸式中庭、建于15世紀的伊拉斯謨斯塔和舊禮拜堂(Old Hall)等。


劍橋大學還流傳著許多的傳說,其中最著名的一個是有關王后學院的數學橋的。傳說中該橋由牛頓所建,整座橋原本沒有使用一個螺絲,但是後來一個好奇的學生把橋拆掉研究,卻無法按原樣裝回去,只能用螺絲釘重造了這座橋。這個故事是假的,因為數學橋是在牛頓死後22年才建起來的。真正的情況是,該橋最早是用鐵釘連接,比較不明顯,但是現在新造的這座用的是螺絲(不過這座橋似乎確實是被一名好奇的學生拆開來,然後再重新裝回去的)。


距離「數學橋」不遠的是"Bridge of Sighs"(嘆息橋)之所以取名為此是因為該橋曾是連接學生宿舍和期末考場的必經之路, 每到要參加考試之時,學生往往嘆息不止,忐忑不安的經過此橋走向考場。此外,在義大利的維尼斯也有一座「嘆息橋」,只不過其是連接法院和監獄之間的通道。 從此也可見劍橋學生的詼諧和幽默。


位址 Silver Street, Cambridge, CB3 9ET
開放時間 1000 ~ 1630

費用 £2.5

York

Background

古城約克尋根者的聖地

York

在英格蘭北部的約克郡,坐落著一座歷史重鎮——約克(York)。17世紀時,一批移民北美的約克人將他們居住的定居點命名為“新約克(NewYork)”也就是現在的美國第一大城市紐約。 約克不僅有著壯觀的歷史遺跡,歐洲現存最大的中世紀時期的教堂——聖彼得大教堂和古城墻矗立于此;而且風景秀麗,是遊客拜訪英國不可錯過的一站。


約克每年吸引著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其中美國人佔了很大比例,這裏面有很濃重的歷史情結。17世紀時,為了逃避宗教迫害,一群英國的清教徒乘船逃往新大陸去尋找新生活,他們成為第一批移民美國的英國人,之後大批的英國人加入了移民潮。思念故鄉的他們紛紛用英國故鄉小鎮的名字命名新大陸的一個個定居點,新約克(NewYork),即紐約,便是其中之一。

和紐約比起來,約克可謂是迷你城市。不過不要小看這個小城,要想好好遊覽一番,你最少準備兩三天時間吧,因為幾千年的歷史留給這個古鎮的實在太多了。但是好在景點大部分集中在城墻內,所以徒步即可遊覽大部分的旅程。 這個城市現有人口12萬,是英國北部的交通樞紐之一,旅遊業是它的重要產業。每年的78月間是這裏的旅遊旺季,小小的鎮裏人潮洶涌,因此,如果你有選擇的話,最好避開這個時候拜訪約克。


歷史的戰場

在將近2000年的時間裏,約克一直是北英格蘭的首府,地位相當于今天的倫敦。因為它的地位如此重要,在英國戰火不斷的歷史中,它也不斷遭受炮火侵襲,城墻、教堂等,都曾經幾度被摧毀,又被後人重建。今天所保留下來的遺跡最古老的可以上溯到公元11世紀。在內戰中,約克兩次被英格蘭議會軍攻佔,但是所幸議會軍的首領費法克斯爵士老家便在約克,他下令不準毀壞大教堂等歷史建築,約克才又一次幸免于難。1839年,約克有了第一個火車站,之後便逐漸發展成英國北部的交通樞紐。


約克的市中心雖然很小,但是道路錯綜復雜,初來乍到的遊客應當隨手備一份地圖。市中心地區是在古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對古跡愛護有加的英國人沒有在古城上做什麼大手腳,保留了比較完整的中世紀英國風貌。道路是石頭路,千百年來被馬蹄踩踏得十分光滑;房子是石頭房子,長滿了歷史的青苔;如果你是個古董迷,琳瑯滿目的小店裏肯定會有令你驚喜的發現。


千年的城牆

約克的古城墻是整個英格蘭古城墻中保留最完整、最長的。城墻最早修建于羅馬人統治時期,之後被來自丹麥的佔領者重新加固,現在保留下來的大部分城墻是12世紀到14世紀重建的。

城墻斷續地環繞在古城四周。如果想登上城墻,有三個入口可以選擇,三個入口各有特色,也建于不同時期。當你在城墻上漫步時,遇到約克本地人的機會可能大過在市中心———因為市中心總是遊客聚集的地方。據說在城墻上散步是本地人的一項愛好。細心的人會發現城墻壁上有很多銅針,它們是當地的考古學家和工程師為了準確測定修復工程的位置而安插的。



York

Historic Building

約克大教堂

York Minster


其實東西方文化總是會找到共通之處,比如,如果拜訪東方古都如北京或西安,一定會去看古城墻和老寺廟。在約克,你不能錯過的是約克大教堂和老城墻。


約克大教堂,又稱聖彼得大教堂,是歐洲現存最大的中世紀時期的教堂,也是世界上設計和建築藝術最精湛的教堂之一。教堂始建于公元627年,當時是一座全木結構的建築,後來在內戰中被戰火摧毀。1060年,諾曼人攻佔了約克,建造了第一座諾曼人教堂,至今仍可以看到這個教堂的基石和地下室。


約克大教堂不但是英國最大,也是歐洲阿爾卑斯山以北最大的哥德式教堂。教堂於1220年開始興建,1470年完工。東面一整片相當于一個網球場大小的彩繪玻璃,是全世界最大的中世紀彩色玻璃窗,它由百多個圖案組成。教堂北面的The Five Sisters' Window 是約克大教堂曆史最悠久的玻璃窗,也是英國最大的灰色調單色玻璃。

現在遊客看到的約克大教堂主要是在1220年到1480年間修建的,融合了多種建築風格。教堂的北翼呈早期英國風格;前廳、唱詩席和小禮堂則是偏重裝飾的巴洛克風格;中央大廳呈現中軸對稱法。


要想看遍整個大教堂,沒有幾個小時的功夫是不可能的。除了宏偉的整體外觀,教堂的每一個微小的部分也都值得花費些時間仔細觀看。雕塑,窗戶,走廊,屋頂,每一個細節都有其精彩之處。請記住,如果你戴著帽子,請在進入教堂前摘下來,而女士如果穿得有些暴露,那麼最好找件外套披上吧。如果看到有人在禱告,請千萬不要驚動他們,如果教堂內正在做禮拜,那麼一定要安靜,最好停下腳步,找個位置坐下。


位址 York Minster, York YO1 7, UK

開放時間 0900 ~ 1700

費用 £9.5 ( Entry to the Minster, Undercroft, Treasury and Crypt and Tower )


Lake District

Background


英國北部的湖區,是英格蘭西北部坎布里亞郡的一片鄉村地區。這有大大小小16個湖泊,英國最高的山(Scafell Pike)也在此地,因此每年都吸引不少山者。湖區現已被划為國家公園。南面的溫米爾湖是湖區最大的湖泊,它像個被拉長的逗號,南北長達17公里,卻只有2公里寬。 這個區域遊客較多的中心地帶被闢為湖區國家公園,是英國的14個國家公園之一,也是英國不多的山區之一。英格蘭所有海拔高於3000英尺的地方都位於這個國家公園內。


波上寒煙翠美麗的景致與寧靜氛圍,這裡也孕育不少出的文學家,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19世紀初詩人華茲華斯(Lake Poets湖畔詩人),與童書彼兔作者碧雅翠絲波特


湖區的東西和南北跨度大約都是34英里(55千米),它是冰河時代的產物,在15000年前形成今日的面貌,包括冰蝕形成的寬闊的U形谷,其中有許多今天被水填滿,形成了湖泊,這就是湖區名稱的由來。這裏還有許多冰河時代的盆地谷,通常形成小湖。較高的山多岩石,較低的山毗鄰高沼地(moorland),廣泛覆蓋著歐洲蕨 和石南花。林木線(tree line)以下是天然的橡樹林地和19世紀人工栽培的松樹林。由於降雨很多,許多地方沼澤遍布。

Peter Rabbit

彼得兔


Peter Rabbit is a fictional anthropomorphic character in various children's stories by Beatrix Potter. He first appeared in The Tale of Peter Rabbit in 1902, and subsequently in five more books between 1904 and 1912.


Peter Rabbit, along with Benjamin Bunny, was named after a pet rabbit Beatrix Potter had as a child. The first Peter Rabbit story, The Tale of Peter Rabbit, was originally created in 1893 as a letter to the young son of Potter's former governess. The boy was ill, and Potter wrote him a story to help him pass the time and to cheer him up. The letter included sketches illustrating the narrative. It wasn't until June 1902 that the story was published by Frederick Warne & Co, but by the end of the year, 28,000 copies were in print. Over the years, The Tale of Peter Rabbit has sold more than 40 million copies worldwide and as of 2008, the Peter Rabbit series has sold more than 151 million copies in 35 languages.


The rabbits in Potter's stories are anthropomorphic and wear human clothes; Peter wears a blue jacket and a little pair of brown shoes. He is surrounded by a large family: his mother Mrs. Rabbit and his sisters Flopsy, Mopsy and Cotton-tail. There is also his cousin Benjamin Bunny and his father Mr. Benjamin Bunny, later called Mr. Benjamin Bouncer.


Peter Rabbit was the first soft toy to be patented, in 1903. This makes Peter the oldest licensed character.Frederick Warne & Co owns the trademark rights of the Beatrix Potter characters. However, most of the stories are in the US public domain as they were published before 1923.

斯科費爾峰

Scafell Pike


英格蘭最高山峰,海拔938米(3209英寸),位於英國英格蘭西北區域坎布里亞郡湖區。


當許多同齡兒童仍在學習爬樓梯時,兩歲的英國小女孩艾莉莎·史密斯已經爬上了英格蘭最高的山峰海拔978米的斯科費爾峰,成了全世界曾經登上斯科費爾峰的登山者中年齡最小的人。


艾莉莎史密斯是英國約克郡人,日前她隨父母去英國湖區度假,一家人一起去斯科費爾峰登山。父親恩說:“登斯科費爾峰之前,我問山腳下一家登山用品商店的店員,誰是爬上這座山的最小登山員,他朝艾莉莎看了眼,對我說:“如果你們計划讓這個小女孩登這座山,那么她將成為最小的登山員”。我想,那就讓我們來試試吧。我們決定帶着艾莉莎往山頂走。我們帶了很多巧克力餅干,艾莉莎非常喜歡這個,她一邊吃餅干一邊爬山,壓根兒不知道疲倦我們一路上休息了5次。我帶了一個背嬰袋,准備等艾莉莎累了把她背上山,沒想到竟沒用上。”艾莉莎用了4個半小時自己爬上山頂,而一個富有經驗的人登上峰頂,至少也需要2個小時。


下山的路上,艾莉莎在背嬰袋中睡了一會,但5分鐘之后她就醒了,要求自己走路下山。

看到女兒有這樣的登山天賦,艾莉莎的父母決定在這方面着力培養她。史密斯夫婦稱,他們准備讓艾莉莎在3歲生日前,登上海拔1085米的威爾士最高峰斯諾登峰和海拔1344米的英國最高峰本尼維斯峰。他們相信,艾莉莎征服這兩座高峰之后,她一定可以名列吉尼斯世界紀錄。

No comments: